以爱之名,宠你一生!欢迎来到我的宠舍。

经典诗句赏析

时间:2024-01-15 作者:原始人

相关推荐

经典诗句赏析8篇。

如果您对“经典诗句赏析”有疑问不妨阅读原始人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欢迎借鉴愿您的学习之路更加充实。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好的文档写作能力,我们会参考相应的范文模板,背诵范文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技法。

经典诗句赏析 篇1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

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经典诗句赏析 篇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欣赏】创作此诗的时候,诗人杜甫已经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欣赏】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欣赏】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欣赏】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同时也蕴含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欣赏】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之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咏柳》是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枊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欣赏】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首句描绘的是远景,次句是近景,第三局是中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

【欣赏】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欣赏】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

经典诗句赏析 篇3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经典诗句赏析 篇4

1、翻译通过诗书礼乐的教化转化当地的风俗,变换当地的人心,弃恶扬善,是其听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简而言之通过陶冶情操,自然是释放才情、造福一方的最好办法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登州海市

4、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不知造物哀龙钟。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5、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

6、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8、【出处】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9、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10、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1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4、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5、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16、苏轼以兴奋的心情记叙了观看海市的全过程和感想体会,成为古今鉴赏的名篇,历代不乏注释赏析的文字。同时,翰墨流传,也为蓬莱的海山大增色彩,登州海市、丹崖仙阁,也从此声震遐迩,名重天下了。

1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8、译句: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19、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一作:崩云)

23、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24、念奴娇·赤壁怀古

2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6、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7、作品赏析:

28、【鉴赏】分别十年,是生是死,彼此都无从知晓;遥遥相对,不觉茫然。即使未曾思量,但她的人影却自然浮现心头,使人永难忘怀。“十年生死两茫茫”用来表示对离别经年,既不知生死,又无从联络的亲友的感怀与思念。“不思量,自难忘”描写对故人追念的深刻,难以忘怀。原诗是一首悼亡诗,描写苏轼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思念,情真语挚,感人至深

29、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3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1、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2、《春夜》

3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6、苏轼〔宋代〕

37、译句: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3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经典诗句赏析 篇5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唐王涯《春游曲》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经典诗句赏析 篇6

1、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5、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6、赏析:这首《惠崇》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7、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翻译通过诗书礼乐的教化转化当地的风俗,变换当地的人心,弃恶扬善,是其听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简而言之通过陶冶情操,自然是释放才情、造福一方的最好办法

1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1、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12、谁道人生无在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写出了作者人老而新却不老的一颗像年轻人的心。,"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这句话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13、【鉴赏】分别十年,是生是死,彼此都无从知晓;遥遥相对,不觉茫然。即使未曾思量,但她的人影却自然浮现心头,使人永难忘怀。“十年生死两茫茫”用来表示对离别经年,既不知生死,又无从联络的亲友的感怀与思念。“不思量,自难忘”描写对故人追念的深刻,难以忘怀。原诗是一首悼亡诗,描写苏轼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思念,情真语挚,感人至深

14、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5、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就像是住旅馆一样,每个人都是匆匆地过客。这是苏轼比较特别的一首赠别词,是为送别老友钱勰而作,这首赠别一改以往送别时低沉的格调,于豪迈的月风中寄寓哲思,写得别有韵味,同时又寄寓了对老友的惜别之情。

1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7、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18、苏轼以凝练的语言,概括出读书与高雅气质之间的联系。这两句话说的意思是,虽然身上穿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的人,气质自然比普通人更为光彩夺目。这句诗,深刻阐述了读书与修养的关系。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0、译句: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22、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4、译句: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25、【出处】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2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经典诗句赏析 篇7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2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6、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3、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5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7、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经典诗句赏析 篇8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刘禹锡的《陋室铭》,顾名思义,是描写和赞颂作者住处的`铭文。铭,是一种古文体,多刻写于器物或石碑之上,用以规诫、自勉或称功颂德,形式短小,文字精炼,一般用韵。

刘禹锡曾官至监察御史,后因随王叔文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先后到边远的永州、朗州做了十几年的司马,又到更为遥远的连州做了5年的刺史,后又从夔州贬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通判。刘禹锡屡受打击,命运多舛,在和州做通判仍自命清高,身居斗室,“得其所哉”,《陋室铭》就是这时写出的。

作品全文不到百字,却将作者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的志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开篇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便出手不凡,历来被誉为生花妙笔。它以山高水深、仙人神龙传统的比兴手法设喻引题,以山、水喻室,不高、不深喻陋,仙、龙喻主人,名和灵喻德,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全篇主旨,说明主人陋室不陋,惟有德者为馨的心怀。

作者用诗歌手法,以山水起兴后,以陋室为主体,由室中所见之景,写到室中往来之人,进而道出室中所行之事,阐明由于主人的德使陋室馨香的原因。其结构层次井然有序:

第一层用工整的对偶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点染出陋室幽雅别致之境。青苔爬上台阶染成一片碧绿,草色透入帘栊映得满室碧青,可见景致不陋。

如此居室自应由雅人雅事来配。

所以第二层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写日常往来的都是些名士雅儒,非平庸等闲之辈。足见人不陋,言语不陋。精巧地渲染了陋室的高雅气氛,衬托了主人的德才兼备,表现出主人脱俗的情怀。

紧接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抒发了独居陋室抚琴阅经的自得之乐,可见行事不陋。素琴用“调”字而不用“弹”字,更含有从容飘逸之意;至于所读佛经,乃用泥金书写,也使陋室清雅不俗。“乱”、“劳”二字写尽主人对世俗之乐和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作者虽一再受贬,但意志并未消沉。然而这悠然自得的表面平静掩饰不了被贬荒远的内心痛苦,字里行间不免流露出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接下来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居室作比,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住过草庐,西蜀的文学家扬雄(字子云),在成都的简陋居室称作草玄堂、“玄亭”。这里通过应用比附手法,以说明德高不论室陋的思想,孤芳自赏之清溢于言表,深化了作者的豪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加重了主题的力量,使文章又多了一层波澜。

文章结尾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照应了开头的“德馨”,首尾连贯,结构完整。孔子《论语·子罕》原文为两句:“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不引全句,只引半句,既表达了以君子自居,又不露自炫痕迹。作者虽身居陋室,内心却充满自豪的感情,表现出自己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和孤洁不阿的高尚品格,愤世嫉俗之情不言自明。

《陋室铭》堪称铭文的典范,短小精粹,言简意赅,丰富而又隽永,情富而又理胜。通篇押韵,如小桥流水,清新而有韵味,读来琅琅上口,毫无矫揉做作之态,并熔叙事、议论、写景、抒情于一炉,和谐统一。此外,文章浅显易懂,从内容到词句都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因而它能长久地流传下来。

本文来源://www.ysr5.com/y/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