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宠你一生!欢迎来到我的宠舍。

池莉散文读后感

时间:2025-03-13 作者:原始人

相关推荐

池莉散文读后感(范文九篇)。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1

一层一层的剥开真相,一层一层讲出故事,前前后后深深浅浅的矛盾,所有的剧情,大抵都事出有因,或许是很久以前的一次出走,或许是更久之前的婚礼上的一句话,又或者是父母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创伤,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经历想法,那些曾经刻在骨子里的情绪,最终都会在无形中对珍爱之人带来影响。也许我们从父母身上遗传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面貌身材,更是父母的经历和精神的印刻。

童年时候的动荡不安,惶恐失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安抚和引导的话,如果一直伴随着成长而拥有越来越多的压力时,最终带来的是迫切寻求解脱的冲动,迫切渴求自由的欲望,那或许是对外物对理想寄予所有的精神和情感,又或许是通过别的途径寻求发泄,更或许根本得不到发泄释放,而后陷入黑暗,寻求黑暗,在极端中得到解脱。

所有人都在维持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而所有的中心和压力都聚集在莉迪亚一个人身上,除了汉娜,是一个灾难过后的新生儿,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和完美的观察者,只有她知道,看到了这一切,所以她试图阻止,试图解释,却无能为力,却无从解释。

莉迪亚在黑夜里终于探寻到了问题的症结,终于看见了自己的绝望,她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如果中心消失了,这些脆弱的重担都随之沉入水底的话……

最后,所谓大人们终于有所察觉,那些错误的源头,那些过去不堪,都随着最重要的那个人的逝去而消失,留下来的人,还是要继续往前,继续生活。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2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的处女作,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始,全文采用插叙与顺叙相结合的方法,用莉迪亚的死揭露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原生家庭压力、同性的暗恋等问题,这本书有精妙细致的故事,有精准老练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里面关于家庭与爱,关于梦想与自我的深度剖析与探讨。

《无声告白》中讲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中国男人与一个白人女孩组成了一个家庭,相继生下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小女儿汉娜。二女儿莉迪亚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被视为掌上明珠,父母皆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这个小女孩身上,为此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詹姆斯送给莉迪亚一本书,内心:我希望我在你这个年纪读到这本书。玛丽琳给莉迪亚报辅导班、买书、科学展览。“只要你感兴趣”,她每次都这样告诉莉迪亚,“只要你愿意”。我认为这本书的英文名字《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更是莉迪亚内心的写照。

我们会问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可能真实的自己赚不到什么钱,也很难获得成功,但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我和你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我们之间没有谁比谁走的更好,就像悉尼的时间是比东京早一个小时,但东京的时间也同样没有变慢,因为在命运的安排下,一切都很准时。父母把自己的遗憾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你的遗憾让孩子弥补,那孩子这段时间的遗憾又让谁来弥补呢。他是否想去承担呢,是否能承担呢。我们现在经常会去谈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其实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动辄就是一辈子的阴影。

《无声告白》中有句话是这样:“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之处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离散。”

突然想到前段热播的剧《想见你》,好像明白为什么莫俊杰会喜欢陈韵如,也许孤独就是一种别样的美。也恍然大悟,陈韵如自杀那晚哭着说“为什么你们只会叫我在努力一点,开心点,不要再变回以前的陈韵如了,为什么,就因为我不是你们期待的样子吗,我真的好累,我不想再逼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的想法。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3

儿时的回忆总是最美好的,它没有一丝杂念,仿佛一瓢清水,带着清凉与纯净,它总带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童真。当它沾染上了尘世间的黑暗,就不在是童真,而募然回首,却只能用回忆去看待那些再也不可能拥有的天真烂漫。

最近在闲暇之余阅读了林清玄的青少卷散文家精选,林清玄的文章大多都带有着哲理性,而这本散文精选更多收录的是林清玄一些通俗易懂的散文,文章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却处处流露出属于我们这个学生年代的纯真。这让我不仅在带有童趣的故事中穿梭着,还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兴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独特,纯真带着一丝懵懂。

一个个美丽的词眼,一段段幽默而又优美的文字。它们带给我的是童真的`回忆;带给我的是舍与不舍之间的一念之差;带给我的是故乡与爱的怀念;带给我的还是外表之下那一颗颗柔软而又默默奉献的心。

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花燃卧柳》,荷花是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但在作者的心中如果没有柳树的陪衬,它一样黯淡无光。当繁华落尽,只剩下柳树的翠绿,人们才忽然醒悟,原来那最持久、最耀眼的不是百花争艳,而是那曾经被认为最不起眼的柳树。我觉得其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有时目中的景物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是透过人的眼,人的慧心,实物才能展现它的不凡。”是呀,童真便如同这柳树一般。经历它的时候,你总会认为它是平常的,便不断盼望着快快长大,去看看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而当你募然回首时才会觉得后悔莫及,再也回不去曾经那认为在平常不过的童真时光。而曾经所期待的花花世界,却被你所厌弃。

人生亦是如此,在不断的徘徊于回忆中,你总会认为曾经经历而又决然放弃的才是最好的,与其这样,倒不如看看人生的不凡,看看前面的道路,看看童真是对于未来的期待,却在经历过后悔莫及。人生便是这样,但是当你在回忆与后悔后,应该舍去那荷花的美丽,而像柳树一样,不求别人的赞叹,而是在长期的磨练中活出像柳树般的翠绿人生。

这就是这篇散文告诉我的内容,也许,林清玄的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我未发现并且要去发现的哲理,但我相信,但细细品读这字字句句后,我会有更大的发现,回忆在时光中正慢慢流逝的童真时光,思考人生哲理,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我读了《萤火虫小巷》这本书,它是由美国著名作家克莉丝汀·汉娜写的。

本书主要讲了14岁那年,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在没有萤火虫的“萤火虫小巷”温暖相遇,从此人生有了巨大转变。

凯蒂将真正的`爱给了塔莉,让她懂得付出,了解“家”的感觉,而塔莉丰富了凯蒂的人生,让她看到了生命的各种精彩。从14岁到40多岁,他们互相依靠走过人生短暂而漫长的道路……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着迷于里面的情节,随着的波动起伏,我的情绪也跟着波动起伏。因为我也有我自己特别要好的两个朋友。我们三个人天天泡在一起,一起说一起笑,一起揍欺负我们的男生,哪里都会响起我们的欢笑声,看到这里别以为我们就没争吵过,答案是:当然吵过啦!但是不过多久我们也像凯蒂和塔莉一样重归于好了;我想未来我们也有分离的时候,就像书中凯蒂最后离开了塔莉一样……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续编—《再见,萤火虫小巷》同样很好看,建议大家把这两本书读一读,会让你们对“友谊”有更深刻的理解哦!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5

刚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感受。只是觉得,对于人物的人格和内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准确。然后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了。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来才觉得,其实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真的,就像碰触毒品一样,对有些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这种东西一旦碰触,就无法回头。

我总是说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为孩子就像一根线,一旦出生就种植在了你的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绊住你。当然,这种牵绊有可能是极其幸福的,比如我认识的两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们的人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而《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对于我的朋友那样的女性来说,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温馨开启。但是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她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而在玛丽琳看来,自己是被命运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而对此一切,玛丽琳的丈夫似乎一无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书匠的工作。因为是华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与众不同。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自尽。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6

我已经忘了是怎么会想到要看这本书的。好像是江宁图书馆公众号推荐的,记不太清楚了,当时没有无限卡,看到一小半就停下来了。这两天有机会能看到全本,恰逢周末,我可是废寝忘食地把它看完了。之前看前面一小部分时,羡慕塔莉和凯蒂的友谊,看到后半部分,一个全力追求自己的事业,一个为家人放弃了自我。没有什么对错,人生就是要作出选择。幸好她们的选择并有没对友谊产生丝毫的影响,直到凯蒂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凯蒂的妈妈说的对,塔莉应该做凯蒂的朋友而不是玛拉的,但塔莉没有选对,她选择帮助玛拉。也许她想帮助的不仅仅是玛拉,还有当年叛逆的自己吧。结果伤害了凯蒂,她们绝交了一年。我能体会好朋友吵架甚至绝交的痛苦感受,绝对不好受。看到后面,凯蒂得了癌症,这个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不过凯蒂总是为家人和朋友考虑,累出病来也是自然的。后面她们冰释前嫌,一起度过凯蒂生前最后的时光,看得我眼泪流的`稀里哗啦。她们的友谊升华成了亲情!

为她们一辈子的友情赞叹!

我不是塔莉的性格,所以,如果让我选择,我希望自己像凯蒂一样,照顾好家人,重要的时刻能陪伴在她们身边。但是我不要像凯蒂那样忽视了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对自己对家人都是非常有重要的。

说了一大堆,只想说,这是本好书。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7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我的朝气与活力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很多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坚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境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

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8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作家等。他精通12国语言,是我国的国宝级人物。季羡林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是公认的学界泰斗。近段时间有幸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一书,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其中有一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季老笔下的荷花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感悟颇深。做生命的强者,需要刻苦,需要奋斗,需要能人所不能,及人所不及。杨阳,冬奥会单滑冠军,哭过5次,第一次哭使母亲变卖家产为她买了冰刀、冰鞋;第二次哭是因为父亲逝世;第三次是她获得全国滑雪冠军后回家帮母亲卖票,寒春里母女相拥而泣;第四次哭是因为训练摔成了轻微脑震荡,望着妹妹潸然泪下;第五次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杨阳,用其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精神筑成一尊不朽的雕像,成为屹立在国人心中的强者。

强者,固然令人敬仰!但是我们不需始终仰视他们。哲人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当我们试着去平视这些人,试着跟他们靠近,试着参照他们来找准距离,来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我们已在向强者迈进。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微小的困难就放弃自己。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面对滚滚长江起誓:我要做生命的强者!

池莉散文读后感 篇9

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什么幸福,都比不上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选自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

每当我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心潮总是会抑制不住地涌动。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文学家。早年留学国外,通多门语言,并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季羡林文集》不同于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会有一段人生的总结。这汇集了季老先生毕生的经验和感悟。每读完一篇都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能让人预先明确了今后的目标。我想等我到了耳顺之年以后再去品味的话,也许收获会更大。

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乡,写到了她的母亲。正如季老先生所说,他的故乡没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黄。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尤其是在吃着一方面,他着重进行了强调。在他的故乡,吃"白的"(指麦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人们把它叫做“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叫“红的'”。而作者家里最经常吃的是红的。偶尔能从别人家那里的来白的和黄的。至于肉呢,在作者吃的记忆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汤,里面只有一小块牛肉,他却用小刀一点点割着吃。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论是黄的、白的,还是猪肉、牛肉,在家里得来这些“美味”的时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亲没有尝过一口。她只是看着我吃时满足的神情,然后往嘴里塞满难以下咽的高粱面。

母亲亲手将我送到城里,自己却留在故乡受苦。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她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多么凄婉而又感人。这就成了作者内心永远的悔恨,也成了烙印在我脑海中无法忘却的画面

读这本书,我品味到了人情的冷暖,我感悟到了当今的幸福,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整个人生,似乎就一浓缩在这本书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赋得永久的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确实是这样。更因为如此,我们要把握好当下。及时行孝,对爸妈说一声:“我爱你。”也许这样才能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世间再多的荣华富贵,都不如陪在父母身边。

人间真情,世间大爱,全在季老先生笔下。

我们精彩推荐池莉散文读后感专题,静候访问专题:池莉散文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ysr5.com/y/37510.html